河南19名处级干部空降当“村官”
时间:2010/10/28 9:31:09        来源:郑州晚报

  从7月份开始,河南省委组织部从省直单位选派19名处级干部,“空降”到18个地市的19个贫困村庄,当上了贫困村的第一书记。离开了省城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乍一见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面对贫穷落后的生活条件,“处级村官”们有啥感想?他们在贫困村里如何生活和工作?能否和当地村民“融合”到一起?对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有啥计划?10月23日,记者赶到了省级贫困村登封市石道乡张沟村,搜集省委办公厅的处级村官刘海林与当地村民的“融合”故事,感受“处级村官”立志改变贫困山村的有力“脉动”。

  到村第一件事,竟然是修厕所

  调任张沟村第一书记的“处级村官”,名叫刘海林,今年47岁。

  来张沟村之前,他是河南省委办公厅第一秘书处副调研员,同时兼任省委值班室主任。

  张沟村虽然隶属于登封市石道乡,但地处郑州、平顶山和洛阳三市交界处。南临平顶山汝州市,西距洛阳市伊川县仅有2公里,距石道乡政府所在地石道村7公里,距登封市30公里。

  经过不断问路,沿着乡村道路,终于看到了张沟小学。张沟小学的门口,分为男女厕所的一座路边公厕正在修建。张沟小学隔壁,就是村委会。

  “处级村官”刘海林就住在村委会里。

  “我住在二楼,总共有两间屋,一间屋是办公室兼卧室,另一间屋是厨房。”刘海林说,他是8月4日上任张沟村第一书记的。

  “第二天起床时发现没地方上厕所,最后跑到周围的玉米地里才解决了内急。”刘海林说,村委会离村民家比较远,当时隔壁的村小学正放假,大门紧锁。

  “一个堂堂村委会,咋会连个厕所都没有?要是村民来办事,都跑到庄稼地里去方便,也太不雅了。”在这种想法下,第一书记刘海林“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在村委会里修厕所。

  “刘书记一个月内搞定全村吃水难题!”

  10月23日上午,记者造访时,也恰逢张沟村人户户欢庆的好日子。

  这一天,能够解决全村2060口人吃水难题的深水机井,开钻了。

  这个被称为“张沟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开钻,是全村男女老少眼中的头等大事。沿着新修的一条土路,两边插满了彩旗,彩旗尽头的一个缓坡上,钻井的基架已高高耸立,顶端飘着一面小红旗。

  按照钻井工地上的施工指示牌,张沟村的人畜饮水工程由登封市水务局打井队承建,工期为3个月,明年的1月30日,汩汩清水将流进张沟村农户家里。

  孩子们在工地间追逐着、欢笑着,像过年一样热闹。

  “张沟村地处浅山区,两边的其他村的地势低,只有张沟村处于一个凸出的位置,由于周边煤矿众多,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张沟村吃水极其困难。”张沟村村支书申志刚告诉记者,张沟村辖两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500多户2060口人,是典型的缺水村,村民生活用水基本靠拉水维持。

  “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1988年上级政府拨了12万元扶贫款,打了一眼180多米深的机井,仅仅解决了4个村民组的吃水问题。但是,这口井随着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于2008年彻底报废。”

  “2000年,上级以每个水窖补助600至800元的方式,修了105个水窖,2005年又修了110个水窖,仍有210个农户至今没有水窖,他们吃水靠天上下雨,或者以每吨20元高价买水吃。”申志刚说。

  刘海林进驻张沟村了解到缺水难题后,于8月底开始着手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不到一个月,人畜饮水工程就立了项。

  刘海林说,他在为张沟村服务的过程中,离不开省委办公厅的支持。在省委办公厅的协调下,张沟村人畜饮水工程需要资金300万,目前全部由登封市水务局垫资,以后可由郑州水务局下拨资金解决。

  以农学博士的眼光调研山村

  “刘书记出身农家,对农村和农民都很有感情,而且他本身也是个博士,对如何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有自己的见解和抱负。”

  10月23日,前来出席人畜饮水工程开工仪式的省委办公厅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陈宏斌这样评价刘海林。

  与刘海林的闲聊中,记者了解到,刘海林的老家在新乡,198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省委办公厅第一秘书处,其间不断学习,又取得了7个学历,其中两个专科、三个本科、两个硕士和一个博士。

  “博士当时读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专业。”刘海林说,正是因为这些“阅历”,今年7月,得知省派19名党员干部驻村任职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后,立即报名参加。

  他的家里还有妻子和女儿,对他的选择,虽然有意见,但也没阻拦。

  “驻村以后就是走访群众。20多天的走访下来,我大吃一惊。”刘海林说,让他没想到的是,农村居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

  刘海林讲起村民的贫困,眼圈有些红。他说,多数房屋靠山而建,夏季湿气过重,家具、衣物、粮食容易发霉,室内空气霉味很重,严重影响村民健康。

  “张沟村基本上是以农业和林果业为主,辅之以牛、羊、猪、蛋鸡等的养殖业。”在刘海林提供的一份调研书面材料中,他这样写道:农业种植业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为主,年亩均纯收入在200~300元,土壤贫瘠的地块年收入不足百元。

  “养殖业以养牛、羊、猪、鸡为主。多数农户有鸡、鸭、鹅等禽只的散养习惯,人畜混居现象普遍,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对村民健康影响较大。”

  “多数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在周围煤矿当矿工,日收入在60~120元,由于今年煤矿事故频发和小煤矿的兼并重组,多数煤矿处于停产状态,矿工收入不足常年的1/3.多数青壮年女性在家种地或带孩子,处于半失业状态。50岁以上的劳动力不分男女都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难有可观收入。”

  刘海林说,他走访发现,张沟村农户普遍较穷,一般人家基本上没一件像样的家具,建有门头的农户,除部分是为了给儿子娶媳妇修了门头并置办了沙发、席梦思床、组合家具、电视、洗衣机外,有相当一部分农户除一个漂亮的门头外,室内是家徒四壁。有20多个光棍汉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其中一个叫张正晨的光棍汉,住在过去的场窑内,两场大雨期间是睡在露天的麦场上,一张铁床上搭着块塑料布,场景十分凄楚!

  “处级村官”最大收获:了解真正的农村

  在调研的基础上,刘海林在村支书和村主任的支持下,开始了“新官上任七把火”。

  “驻村以来所办的几件具体事情:村卫生室除险、建设公共厕所和老年人活动广场。同时,在省直机关帮扶的19个贫困村中率先建成‘张沟村党务村务公开栏’和‘科学普及园地’。”

  在张沟人的眼中,自从处级村官来村后,村里的发展“提速”了,在建的利民工程有修路、打井、整村推进的路面硬化、沼气池工程以及农村养殖业的规划。

  “张沟村准备将肉牛肥育作为支柱产业,分3年逐步实现年出栏1000头肉牛的养殖规模。同时规划一处占地100亩的肉牛繁育基地,将现有的数百头母牛集中起来,并逐步扩大养殖规模至1000头……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实现养殖业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完成本村的原始积累。”

  “户用沼气工程顺利开工,我们动员70户村民接受一池三改方案,同意他们在院内按照一池三改模式建设户用沼气池。我们请了四川内江技工来确保质量,预计今年11月底完工。”

  “从省城请来名师,有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利用周末和业余时间,举办一期养猪技术培训班、牛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和牧草种植培训班,参加养猪培训的有120余人,参加牛病防治培训80余人,参加牧草种植培训40多人。”

  在张沟村大学生村官付新仓眼中,刘海林就是知识和科技的化身。这名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曾是石道乡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后来被乡里调到刘海林身边担任本村的村主任助理。

  付新仓说:“他是博士,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操作性强的规划,这是我们这些刚进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不能比的。”

  “到贫困村里当第一书记,我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视野。”刘海林这样认为,现在不少党员干部没有条件近距离接触农村,这次省委组织部选派省直单位的党员干部下农村,是一件好事。

  “省直干部下到贫困村里,办实事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帮助当地村民和干部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计划。省直干部下基层,最有意义的是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并把这种下基层的经验提供给决策部门,供决策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