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五大连池:创新机制建设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
时间:2010/3/30 8:55:31    作者:李全国    来源:人民网

  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积极创新农村干部选拔任用、学习培训、考核激励、教育管理、发挥作用等五项机制,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创新选拔任用机制,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难选”的问题。以换届选举为契机,坚持“一好双强”标准,全面推行了以“两推一选”、“公推公选”为主要形式的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切实把那些政治强、品德好、作风正、威信高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进一步改善了村党组织书记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为农村改革发展增添了中坚力量。新当选村党组织书记18名,平均年龄42.5岁,最年轻的支部书记只有30岁。从建立灵活、廉洁、高效的村“两委”班子的角度出发,按照民主作风强、能力素质强、敬业精神强和工作精力旺盛的要求,积极鼓励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目前,“一肩挑”的“一人兼”比例提高到16.1%.

  创新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难当”的问题。为了全面提高村级党组织书记管理水平和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本领,市委通过外埠培训、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大对村级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培养工作力度。有计划地选派村党组织书记到潍坊、青岛、兴十四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先后6次组织农村党组织书记赴外地进行学习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市委党校、远程教育中心为主阵地,全面加强村党组织书记的学习培训,提高了政策理论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乡村党组织利用新建的52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通过在网络上直观式点播、下载课件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村法律法规、农业实用技术、养殖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共培训村党组织书记400余人次。

  创新考核激励机制,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难留”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实绩考评、政治关爱、工作运行等机制,有效激发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活力。建立了实绩考评机制。各乡镇按照“以责定酬,以绩论奖,奖罚分明”的原则,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基础+奖励”工资制度。每年初,乡镇党委根据村屯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计生等工作目标,制定村党组织书记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实行百分制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与绩效工资奖惩相挂钩,解决了村党组织书记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调动了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热情。建立了政治关爱机制。坚持把工作业绩突出、参政议政能力较强的村党组织书记推荐为市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舞台。组织他们参与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的调研、视察活动,拓宽了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渠道,激发了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劲头。去年以来,共有25件提议被采纳,解决实际问题19件。建立了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村党组织书记向乡(镇)党委书记月请示汇报、村委会向村党支部请示汇报、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村干部例会等工作制度,加强了乡(镇)党委对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导和监督。目前,全市已建立村党组织书记管理方面的制度81项。

  创新基层党员发挥作用机制,解决基层党员“无事可做”问题。坚持“因人定岗、按岗定责”的原则,全面推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和无职党员的特点,分别为农村无职党员设置了“科技示范岗、政策宣传岗、纠纷调节岗、信息咨询岗、环境卫生岗、扶贫帮困岗”等岗位,明确了岗位的职责要求,为无职党员搭建发挥作用的舞台,使广大农村无职党员思想在岗位上升华、作用在岗位上展示、形象在岗位上闪光、合力在岗位上形成全市1657名农村无职党员,认领岗位共七大类1366个,占无职党员总数的82.4%,服务群众5055人次,受益群众达15719人。

  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解决基层党员干部先进性“不足”问题。深入实施“先锋工程”,不断深化党员“三个代表”责任区建设,为农村党员干部搭建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广泛开展了“六进农家”活动,广大农村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农户解决实际困难700多件,引进致富项目近百个。充分利用市乡党校、乡村电教站点、农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等培训基地,广泛对农村党员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农村适用技术等内容的培训,重点开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村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双带”能力。去年以来,共举办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30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3700余人次。开展了党员争先创优活动,鼓励和扶持有能力的农员党员争做“科技致富带头人、帮贫解困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切实加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