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北京大学国民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及博士生导师解思忠,“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素质决定命运,青海的干部素质教育已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面,做法在东部和沿海也值得提倡。
解思忠是我国著名国民素质研究专家。他说,青海有两件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事给他留下印象颇深。第一个是青海在建立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机关走在了前面。比方说,青海一面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一面选派大量干部到东部、沿海挂职,让土生土长在青海的同志,通过实际接触人家先进的工作思维、管理理念、决策水平,个人素质得到突飞猛进提升。这是培养干部的捷径,是青海干部管理中的真正“自信开放创新”意识。这种做法,在东部沿海不多,至少走在西部其它省市的前面了。当然,青海干部也有自己先进的一面,比方说他们身上的“五个特别精神”等,但把别人先进东西学好、再发挥自己特长,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解思忠说,许多人对素质的认识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把素质与单项能力等同起来,第二个误区是将素质和专业知识等同起来。其实素质是综合能力,对领导者、管理层来说,人格素质、精神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职业素质、健康素质、身份素质等,对他所负责的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素质决定命运,青海的干部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了,青海欠发达的帽子也就该扔掉了。
第二件是去年青海移动答谢VIP客户的形式是安排培训--请解思忠讲了一堂提高管理着素质的课。解思忠说,这个做法非常好,是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的做法。比方说,全国好的企业很多,但他们答谢VIP客户的做法还是老样子,无非是送礼、旅游、安排演出什么的。送素质、送技术给他们的客户,是对“与人鱼不如予人以渔”的真正理解和付诸实施。有创意,有创新。这点,同样在中西部没有,东部和沿海也少有,值得提倡,应该推广。而从培训过程看,不管是出席培训的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还是企业管理者,对培训非常重视和认真,组织安排协调能够上档次、讲实效、求收获。从与他们、特别是政府官员的交流中得知,青海相当多的企事业、行政部门的干部和员工的素质培训、业务学习是经常化的。
解思忠说,青海以上做法,不是孤立的,这与青海省委、省政府一贯坚持抓学习、注重人才培训、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管理思想有关,这本身就说明了青海的决策者的眼光和素质。他说:“在我看来,西部欠发达省份求发展,就要有青海这种创新性思维,就要从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做起,要像青海一样,有‘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的气魄。如果大家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向上要资金项目,发展内功永远练不好。缺乏创造力的发展是不会持久的,持续发展必须练好内功。”
解思忠2005年就来过青海,他感叹青海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同时,对青海的城镇建设的评价是:“起点低、步伐快,令人鼓舞。对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