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县着眼于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以培训为抓手,坚持建强培训阵地、抓好形式创新、优化服务保障“三点发力”,着力构建清徐干部教育培训“大格局”,进一步推动干部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实现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建强培训阵地 “关键点”
依托县委党校优秀师资,构建打造县委党校(孵化学院)、乡镇(街道)党校+农民夜校(市民学校)、实训基地(企业分校)的“1+2+N”立体式教育培训阵地矩阵,实现以党校为主轴线的“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大培训格局。
强化主阵地
投资9000万元高标准、加速度推进县委党校(农村干部孵化学院)建设,按照“一园、两轴、三区、四院”的功能布局,实现“学习型、创新型、开放型、服务型、效能型”五型融合,打响清徐“精致党校”品牌。
用好分阵地
加强乡镇(街道)党校、农民夜校(市民学校)建设,在全县10个乡镇(街道)挂牌设立乡镇(街道)党校,139个行政村挂牌设立农民夜校,31个社区挂牌设立市民学校,实现“一乡镇(街道)一党校、一村(社区)一夜校(学校)”全覆盖,乡镇(街道)党校和农民夜校(市民学校)成为基层干部、农村(社区)党员群众补钙增智、充电蓄能的重要阵地。
盘活微阵地
在优选11个特色基层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盘活用好六味斋、亚鑫集团、紫林醋业、晋韵砖雕、葡萄酒厂等非公企业资源,建成亚鑫集团初心长廊和红船区、六味斋“党史学习”楼道课堂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室等党性教育新阵地;深挖地方特色资源,依托城北体育公园(党建公园)、烈士陵园等县域资源,具有特色的实训研学路线和特色教育模式初步成型。
聚焦培训形式“创新点”
通过不断改革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过程,真正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受教育、在业务技能上有提高。
理论课堂+现场研学两手抓
一手抓理论,实施“理论铸魂”行动,把党性教育作为必修课,引导和推动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一手抓研学,探索开放教学,将课堂搬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现场第一线,把徐沟镇西怀远村、孟封镇杨房村、精细化工园区等17个实训基地作为“行走课堂”,采取“参观考察+实践调研+建言献策”的方式打造观摩实践特色课程。
“错峰”调训+分段式培训双推动
依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干部特点和工作职责制定培训课程,分级分类实行点名“错峰”调训,科学调配培训班次;聚焦全县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分门分类分段办好各类专业化能力提升培训。聚焦县委“五五战略”,启动清源水城项目建设专题培训,按照部门专业和对口人群两个层次设置培训课程29项,全方位提升了干部投身重点项目建设的专业本领。
以赛代训+以岗练兵两促进
一方面以赛代训促成长,通过座谈研讨、学员论坛、观摩晾晒等途径同场竞技,在比学赶超中晒业绩、树标杆、添动力,在相互切磋促中补短板、练本领、扛重担。另一方面以岗练兵强本领,加强新录用公务员岗前锻炼,下沉基层一线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践锻炼,助力他们快速进入角色、全面提升能力。
优化服务保障“支撑点”
持续加大培训制度、专项经费、师资队伍、课程开发等要素供给,强化干部教育培训保障。
制度保障有力
建立“2+1”领导帮带培养机制,通过结对帮带、经验传授,帮助干部更快成长成才。实行“党校老师+组工干部+纪委干部”跟班管理、入学测试和毕业考核、每课考勤、请假审批等制度,进一步夯实培训基础,规范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经费保障有效
每年县财政预算列支不少于50万元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用于保障基层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支出;同时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保证培训专款专用,发挥实效。
师资保障有劲
通过公开征集、推荐申报、审核评定、组织聘任等流程,选拔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优秀党员、知名专家学者、“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组建了基层公务员教育培训师资库。
后勤保障有质
与具有相当经验和专业的教育服务团队六味斋合作,在干部培训食宿、管理、服务上下功夫,用精心准备、精细管理、精准服务赢得信任和肯定,为参训人员在舒适安心的环境潜心学习、提升本领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