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将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中的重点,在做好“育”“管”“用”“比”上四方面发力,不断提升村干部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村干部队伍。
强化学习培训,做好“育”字文章。桐城市始终把加强教育培训作为提高村干部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依托桐城市委党校、红色村庄教育站点、“文都e家”平台,利用“三会一课”、远教电教等载体,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围绕建强基层党组织、推进乡村振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综治信访、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开设课程内容,通过集中轮训、专题点训、专项培训、以会代训、线上+线下等多种学习方式,切实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截至目前,累计举办村(社区)干部培训班10期,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两大主题开展培训,培训村干部达42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村干部们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带头致富能力。
健全工作机制,做好“管”字文章。实施村书记专业化五档管理,科学执行档次级别调整。对任职年限增长、能力研判优秀、年度考核称职、奖项荣誉获得的予以档次提升,对那些受到党纪政务处分、或重点工作履职不力、或年度考核不称职、或定为软弱涣散村的予以降档处理,确保敢干事、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村书记有晋升、有舞台,混日子、不作为的“躺平”者亮红牌、发警示、上不去、没未来。设立红色高压线,严格执行村书记村干部议事决策制度、事项报告制度等、自觉接受广大纸媒数媒、线下网上监督,强化村级监督委员会同级监督,对村级重大事务,如处理村集体土地承包、集体资产处理、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等各类涉及群众利益等重大事项时,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让农民群众参与重大村务决策。深化“行政村党支部(总支、党委)—网格党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按照“1+3+N”配齐网格力量,推进人员建设,将党小组建立在网格上,及时处置网格内发生的大小事务。
注重能力提升,做好“用”字文章。号召村(社区)干部紧盯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村(社区)干部“沉下去”走访、“包联式”跟访、“敞开门”接访、“网格化”巡访,深入了解掌握群众生产生活情况,通过“代办式”服务、“联动式”服务、“互助式”服务、“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有效避免村(社区)干部机关化现象发生。以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思想作风好为原则,注重从返乡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种养殖大户、当地致富能手中挑选优秀人才作为村级后备干部人选,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395人,推动村级后备干部在防汛救灾、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吃劲岗位上历练,在实践中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积极组织村干部参加安徽成人高考等进行学历教育提升,2022年桐城市共163名村(社区)干部进行学历进修。大关镇创新开展“头雁讲堂”主题演讲活动,分批次组织村干部岗前上台演讲,分享自身工作体会,在思想交流碰撞中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强化实践锻炼,做好“比”字文章。为进一步锻造政治意识强、担当作为强、发展本领强、治理能力强、作风纪律强的“五强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022年桐城市共举办4次“擂台比武”活动和文都村社书记论坛,组织全市20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采取“实地参观+同台竞技+你问我答”的方式进行,旨在进一步打牢村(社区)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建功基层的积极性。通过两轮平台路演、市委投票,开展评选出12名首届“担当作为好支书”,在桐城先锋微信公众号开设《头雁飞、雁阵随——桐城市首届“担当作为好支书”风采录》专栏,分享发展学习经验,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以实绩滋润群众心田,用行动镌刻为民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