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拟派干部赴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的消息,引来公众的质疑和担忧:这是不是官员出国的新招?巨额挂职成本,是该由官员本人买单,还是由公共财政买单?纳税人的钱花出去了,会不会打了水漂?官员挂职归来,成果如何考量?会不会挂职是一种镀金,是干部升迁的前奏?如何保证公众对此的详细知情权、监督权?这些质疑和担忧,反映公众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关注,值得有关方面汲取。
东城作出这样的决策,是出于“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干部急需扩大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的战略考量,干部亟须树立世界眼光,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党政人才。在不少地方,也早就把优秀年轻干部送到美国等国家挂职过了。然而,这并不表明,我们都要把干部送出去学习、培训、挂职。就现在的干部情况而言,最需要的是到基层一线去,深刻把握国情、省情、地情,才能更好地抓发展、促和谐。
遗憾的是,现在还有多少干部能下到基层一线,听百姓的真实心声,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作决策?坐办公室听汇报、看报告的人太多了,坐在车子里往外看的人太多了。离实际越远,离百姓越远,决策举措就越不对路子。现在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出现、舆论关注的许多公共事件的发生,除了与一些地方官员与民争利有关外,一些干部并没有真正读懂国情民生也是其中一大症结。
我们纷纷把干部送出国去,接受所谓的先进理念、管理经验、思维方式,会不会导致这些干部离中国的国情实际更远?他们日后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会不会更多的不是着眼于国情民生实际,而是醉心于打造世界一流、与国际接轨之类的目标,在事实上把普罗大众甩在现代化进程之外,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而现实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诘问:一些城市越来越漂亮了、现代了、有国际水准了,又究竟是谁的城市?如果说是市民百姓的城市,又为什么一些低收入群体越来越被郊区化、边缘化?
对于党政干部培养,我们并不想用狭隘封闭的眼光来审视,也认可下基层和去海外这两种干部培训模式并不矛盾,但人们又很难拂去心头忧虑。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看,对所有送往发达国家挂职的干部,是否都应该先到基层学习实践一段时间?不用秘书的代笔,在自己真正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写出有分量、有实情、有价值的调查报告?
国情民生的基层实际,是官员的大学校、大课堂。只有在这里获得优秀毕业证书之后,才谈得上到发达国家学习、培训、挂职。只有这一课先学好之后,再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理念和优秀经验,才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