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流动学校贴心服务让干部群众得实惠
时间:2010/11/22 9:48:27    作者:陈可 张蒙    来源:咸阳日报

  地处渭北旱原沟壑区的长武县地掌乡庵里村是一个仅有193户、703口人的小村庄,全村有果园1350亩,是一个典型的苹果专业村。今年,村干部带领群众成立了果业生产合作社,对果树进行科学剪伐,果子品质明显提升,不仅销路好,价钱也高于往年,收入达到800余万元,比去年多了200余万元。“是流动培训学校把服务送到我们的心坎上,让干部开了眼界,群众得了实惠!”庵里村党支部书记陈永成激动地说。

  同样是在长武县,经过流动学校培训后,彭公乡孝席村支部书记魏自勇利用学到的科学技术,引导群众发展“烟果畜沼菜”为一体的有机循环农业,猪粪产生沼气,沼液、沼渣作为烟、果、菜肥料,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益。如今,流动培训学校已成为长武乡村干部拓宽视野、增长技能的一大平台。该县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掌握基层干部群众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确定了9门基础课程,10门选学课程,24名专业教师,制定“菜单”,供党员干部群众选择,并送教下乡,送学上门,把培训班办在田间地头,让干部群众享受便捷的致富“套餐”。今年,全县流动培训学校已举办各类培训22场次,发放农村政策法规口袋书2800多册,印发技术资料3000份,培训乡村干部2800多人次,乡村干部参训率从过去的50%提升到目前的95%以上,有力地调动了干群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开办农村干部流动培训学校,把培训班办到干部群众的家门口,是市委贯彻落实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求而推出的一项全新举措。针对农村基层干部量大面广,分布不均,难于集中的现状,打破以往县乡集中培训和“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各县市区党校、农广校、远程教育设施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农村干部流动培训学校,送教下乡、送学上门,掀起了对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党员致富能手、农村实用人才、党员示范户、种植养殖大户大规模培训的热潮。

  全市各县市区通过聘请党建、科技、农林、文化等相关专家及技术人员,组建讲师团,深入乡村,走进果园、设施大棚、养殖小区、项目一线,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放图书资料,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干部群众,真正做到“哪里有干部,哪里就有学校”,“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课堂”。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听取汇报,落实计划;建立申请授课、讲稿审定、定期教研、质量跟踪、教学激励、学分督学等工作机制,使流动培训学校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变“大锅饭”为“自助餐”,在广泛征集干部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制作适合不同乡村、不同产业类型的课题单,让干部群众根据需要自己“点菜”,真正使培训讲座与生产生活相对接、培训重点与产业发展相一致,有力地调动了党员干部参与培训的热情。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7.5万人次,覆盖率达到100%,乡村干部受教育面达到94%。

  流动培训学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干部培训覆盖率的提高,更是让干部铆足了干劲,群众充满了信心,有力地助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经过培训,彬县义门镇高渠村党员干部结合村子1-4组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现状,按照1户科技示范户帮带5户一般农户,1户一般农户帮带25户贫困户的方式,组织引导群众建起了300多亩的大棚蔬菜基地,并成立春蕾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今年4个组仅蔬菜收入就超过500万元。据了解,经过流动培训,全市农村今年共建成各类产业示范基地726个,创建各类产业示范户7940户,成立各类经济合作组织486个。流动培训学校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决策的“导航仪”,群众发家致富的“智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