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贵州)基地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会上了解到,贵州将加快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把中药(民族药)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据悉,2005年“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正式挂牌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培育中药后续支柱产业的目标,充分发挥该基地的载体作用,积极有效地推进了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现代化进程。2008年,我省医药制造行业在受冰灾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生产仍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全省医药工业有药品生产企业169家,其中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已发展到97家,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122.3亿元,工业增加值48.3亿元,利润总额9.43亿元。其中,中药制药业实现总产值108亿元,工业增加值43.35亿元,利润总额8.28亿元,医药工业已成为支撑全省工业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并成为全省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之一,其利润总额是继饮料、煤炭、烟草、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之后的第五位。
“十一五”以来,我省中药制造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中药制药企业从2005年的12家增加到2008年的22家,逐步形成以贵州益佰药业、神奇药业、同济堂、信邦、百灵药业等中药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2008年,22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中药制造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79亿元,资产为6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59.8亿元,利润总额为7亿元,分别占中药产业总量的73.1%、71%、91.6%和84.5%.目前,我省有138户企业490条生产线完成GMP改造并通过GMP认证。GMP改造过程中全省共计投入改造资金26亿元。去年受凝冻和金融危机影响,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品种仍然有10个,其中中药民族药品种有抗妇炎胶囊等30多种,显示出我省民族药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同时,“十一五”以来,我省中药产业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在原来(“神奇”和“益佰”)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同济堂”和“百灵鸟”等2个中国驰名商标,以苗药为主的“黔药”品牌效应逐渐凸显。继续向集约化配送制、连锁制发展,大部分的医药工业集团已组建了销售公司。截止目前我省已有168家批发企业;56家零售连锁企业;6000多家药品零售企业通过GSP认证,比2005年增加2200多家;主要的零售连锁企业的销售环节已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
经过8年的努力,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发资源整合不够、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技术含量药品依然很少、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产权制度和专利战略研究不够等困难和问题。
据贵州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将中药现代化产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目标,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依托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特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优先发展原材料基地、民族制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突出重点和特色,形成产业集群,培育优质品牌,提高中药现代化产业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到201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家,超过5亿元的企业3家,超过2.5亿元的企业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