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在地处中国最西端的乌恰县,已有125年通商历史的伊尔克什坦口岸新址正式破土动工。
伊尔克什坦口岸原来位于“送走祖国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拉村,新址则选在乌恰县城内,距原址140公里。
据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介绍,口岸新址建设规划3.5平方公里,投资2.45亿元。自今年开始,新址的基础设施、出入境联检大厅等工程将相继动工,预计2010年上半年伊尔克什坦口岸将整体下迁到新址运行。
与原址相比,新址的海拔高度下降了1000米,寒冷天气也因此由每年85天减少到29天,日均零摄氏度以下的天气由190天减至114天。加上口岸从山区迁入城市后,通关过货、生活设施、后勤保障等条件将大为改善,有利于延长通关时间,通畅物流、人流。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书记闫汾新说,伊尔克什坦口岸下迁后,将进一步优化新疆南部口岸布局,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发展。随着通关时间增多,口岸的年过货量、客流量将达到75万吨、20万人次,较过去大幅度增加,带动当地物流集散、生产加工、贸易洽谈、旅游休闲等行业快速发展。
伊尔克什坦口岸现为国家一类口岸,是新疆南部最大的公路口岸,也是中国与邻国吉尔吉斯斯坦进出口货物的最大中转站和集散地。口岸原址地域狭小,海拔高达3100米,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昼夜温差大,植被稀少,难以满足对外经贸往来需求,可持续发展空间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