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腹腔镜、腹壁疝外科病房里来了一位俄罗斯患者,从入院到手术前,这位68岁的老人一直固执地吵着要看报纸。助理只好四处寻找,可新疆没有销售俄罗斯语的报纸,助理只好托人从俄罗斯寄来。经打听才知,这位老人就是着名的俄国作家拉乌力·米勒哈伊达洛夫(音译),这是他首次来新疆,他的行程备受瞩目。
“一天不了解世界,世界就会遗弃你,别看我已经是个老头了,但我还是很关心新事物。”6月10日,坐在病房里,头发花白的米勒哈伊达洛夫戴着眼镜认真浏览着报纸,至今他依然兴趣广泛,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足球、绘画和写作的热情。
和蔼的米勒哈伊达洛夫一点没有架子,听说有记者来采访自己,他很乐意地答应了。提起自己的经历,他立即递给记者一本杂志,并让翻译告诉记者:他出生于1941年11月17日,原本是塔什干的一名土木工程师,建筑领域长期的工作带给他很多旅行的机会,丰富了他的经历。30岁的米勒哈伊达洛夫所写的侦探故事《变电站》被着名电影导演相中,这个故事还在莫斯科出版的文学杂志和选集中出版,并成为当时电台中最流行的小说故事。名声大噪后,42岁的米勒哈伊达洛夫离开了建筑领域,开始了专业作家的道路。
医生阿力木江说:“至今,他已有40多部作品在俄罗斯最有名的出版社出版,其中6部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以中国两个同路人为题材的作品出版达到16版次,这些作品都在期刊等出版物和电台中被收录,有的故事被连续播出长达81小时,录制的磁带也畅销一时。”
米勒哈伊达洛夫的助理说:“俄罗斯的一条街道、两家图书馆、一家博物馆和一些文学馆都以米勒哈伊达洛夫的名字命名。”
这次新疆之行是米勒哈伊达洛夫第一次来中国,他被拳头大小的肠疝气困扰了近10年,他想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病痛折磨。20年前,米勒哈伊达洛夫受刀伤入院,在腹部留下了15厘米左右的疤痕。4年前,这个切口旁突然凸起一个包块,一咳嗽拳头大小的包块就掉了出来,被诊断为肠疝气。“开始,我觉得这对我的生活没什么影响,可是后来,它总在我有灵感时用疼痛打扰我,我意识到它是个麻烦,就在莫斯科进行了治疗。”米勒哈伊达洛夫摸着自己肚子右侧的位置说。
经过三次修复手术,今年米勒哈伊达洛夫的疝气再次复发。他从网站上了解到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腹腔镜、腹壁疝外科掌握着一种治疗疝气的新技术,于是他动身来到新疆做手术。
6月4日,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科主任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亲自主刀为他实施了腹腔镜下切口疝补片修复术,将米勒哈伊达洛夫腹部6厘米宽、6厘米长的缺口修补上了。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说:“与往常的手术不同,我们打通了3个1厘米左右的通道,将补片卷着筒状塞进患者腹腔内,再像拽木偶的提线一样,将补片展开、贴合在患者腹膜内,在皮下打结、固定,整个手术不足1小时,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走路。和传统手术相比,该手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复发率低于1%,而传统手术复发率为49%左右。”
主治医生李义亮称,为米勒哈伊达洛夫实施的手术方法就像从内部给轮胎补胎,创伤小,治疗费用是在莫斯科的十分之一。
医生们在米勒哈伊达洛夫的腹腔内悬吊补片、提线打结、修补疝气,术后的米勒哈伊达洛夫却迟迟不愿意出院。他笑着说:“新疆的姑娘很美丽,环境很安逸,医术就像直升飞机一样迅速发展,我很喜欢这里,让我不想离开了。”
米勒哈伊达洛夫透露:“现在我的一部作品正准备被拍成电影,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前,我还有充分的时间享受在中国的休养。我打算继续留在这里,治疗我鼻子、皮肤上的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会将这次经历记录在我的故事中。”
据了解,拉乌力·米勒哈伊达洛夫创作了4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行人漫步》、《中国皇帝的替身》等7部侦探小说,《三公里路程》《漫长寒冬》等11部叙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