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战略储备人才 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
时间:2010/11/1 8:50:50    作者:记者 彭美 实习生 杜强    来源:南方都市报

青干班举行迎国庆升国旗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国家行政学院供图

  旨在培养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的国家行政学院第十期青年干部培训班(以下简称“青干班”)上月在京恢复举办。

  这一培训班曾在国家部委中颇受好评,中断5年后,去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继续按照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更好地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

  恢复后的班级对学员入学的硬性条件可谓严苛:年龄40岁以下,正、副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共党员,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

  最后调训的37名学员,平均年龄38岁。分别来自26个省份和11个国家部委。

  在北京长春桥路6号国家行政学院的A211教室,这一引人关注的新群体,要忘记自己光鲜的头衔,充电至明年7月。

  严格的纪律

  对于工作16年的王玲和唐军来说,生活轨迹似乎又回到了中学时代。

  王玲是华北A市的一名街道办党工委书记,与她同龄的唐军则任西南B省一个县级市市长。10多年基层工作的摸爬滚打,两人觉得自己就像一块被挤干的海绵。他们说,“只要是知识我们就想知道,只要是老师教的我们就想吸进来。”

  早上6时半,王玲起床,听早新闻、洗漱、出早操。按照校方安排,所有调训的学员都住在学员公寓。

  当王玲晨练完,唐军才刚起床。他有深夜阅读的习惯,此次来京,阅读计划是一年内起码读完100本书。

  8时20分,当秋阳洒进校园,青干班学员已在学校主楼A 211教室安静坐好。他们将要在这间教室度过一年同窗时光。偶尔,学员间会低声攀谈,叫着对方名字,而不再是头衔。

  这也是37名学员要经历的第一考———从官员至学员的转变。“以往,他们都坐在主席台上讲话,现在他们却是坐在台下,要发言还需要先举手。”一名老师说。

  不过,多数接受采访的学员都没有觉得这是难题,他们说,到了这里便是学生,跟行政职务没有任何关系了。

  与我们曾上过的中小学一样,他们在固定的教室上课,课桌排成8列4大组,每人都有一个同桌。学员们的组织关系也转入学院,由此产生了青干班党支部。同时还产生了班委。

  班主任是校方安排的副司级专职班主任。这位与学员们几乎同龄的女老师,任务是做好学习管理、组织管理、生活管理及思想工作。唐军是党支部书记,班长则是王玲。

  学员们周一至周五都在上课。课后,老师会布置作业和必读参考书目。上一堂英语课的作业即是用英语完成一篇演讲稿,字数不限,难倒了众多工作中很少讲英语的官员们。

  对学员组织纪律要求严格是国家行政学院的一贯原则:请1天假,须填写请假申请单交由组长、纪律委员签字后报班主任批准;请2天假,由培训部主任批准;请假3天以上,需派出省份或所在部委的组织人事部门向校方出示公函,由分管院领导审批。

  恢复青干班的背景

  早在1996年,国务院决定: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这一培训班,从当年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了26人培训两年。

  国家行政学院培训部负责人依然记得,当时在数十个国家部委里,青干班颇受欢迎。

  至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将青干班的招生对象改为从地方各级政府机关有发展潜力的正县(处)级优秀年轻干部中招收,培训时间也从两年缩短为半年。不过,仅仅举办一期之后,这个班因开展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委书记、县长专题培训而暂停。

  直至4年之后的去年冬天,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继续办好青年干部培训班”。

  《意见》同时对培训班提出了新要求:根据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合理确定培训对象,主要面向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公务员青年骨干,采取在学院学习、在实践中锻炼等多种方式,进行系统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公共行政能力。在此背景下,今年伊始,国家行政学院酝酿恢复青干班。

  国家行政学院对青年干部培训班高度重视,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魏礼群出席了开班式,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对学员们提出了希望,要求学员珍惜机会、勤奋学习,端正学风、求实求新;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副院长周文彰也对青干班关爱有加,当青干班学员参观其书法展时,他还兴致勃勃地为学员们讲了一堂书法艺术欣赏课。

  青干班的课程设置

  国家行政学院培训部负责人说,青干班的主要课程分为4个板块:公仆意识、MPA(公共管理硕士)基本课程、行为与能力训练,问题研究与社会实践。

  显然,最为重要的课程是M PA。该负责人希望,通过一年的学习,37名学员在现代政府管理领域更加专业和职业,增强做好政府管理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待一年之后,他们回到工作岗位能真正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

  晚上和周末则是难得的课余时光。同学们可以在宿舍看书、听选修课、听讲座,亦可以参加健身活动。

  唐军说,每次上行政管理课,他均会反省自己曾经做过的决策: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出生于1978年的黄小瑛是青干班中年龄最小的学员,长期在共青团系统工作的她,相比其他同学,最为缺乏的是基层经验,而迟早有一天,她要转岗,有可能面临经济工作的决策、应急事件的处理。她希望加强这些领域理论的学习。

  来自西北E省的吴毅则带了一些急需破解的工作难题来上课。当过农村教师、在企业、居委会、省直机关都工作过的他,回顾自己工作10年多的经历,对理论特别是最新的公共管理知识比较欠缺,能够利用一年时间系统地学一下,很有必要。

  学员的生活

  有激情、有理性是学员们留给班主任的最深刻的印象。

  在她带过的培训班中,这个班的学员尤为积极而思维理性。他们善于思考、学习热情高。他们上课参与讨论时讲的观点,也很显见地。

  班主任说,事实上,最开始,很多同学未曾预料班级会有如此严格的纪律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但他们仅仅一周就完全适应。

  学员们相互间也日益熟悉,他们似乎已完成从领导到学员、从工作状态到学习状态,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三个转变。住在学员公寓的他们,喜欢互相交流,聊工作得失、谈生活感悟,交换阅读书目。到周末便一起爬山、逛书店。他们饶有兴趣,自编自写班歌,还打算确定自己的班训、班旗,开设学员论坛,编发班刊等。

  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唐军,则列了一系列党员活动计划,如迎国庆升国旗、重温入党誓词、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等活动。

  “我们都觉得一年时间太短了。”唐军说,至少到目前,他未曾请假、未曾迟到,书籍已看完20多本,简直是“如饥似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