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造就绿色红寺堡
时间:2010/9/16 9:14:13        

  8月21日,随风潜入的夜雨滋润了绿色红寺堡,清晨,天地一片洁净,万物竞相享受雨露与阳光。在滚红高速公路行驶,其实是在享用一顿视角盛宴,丰富的景观变化给人以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等美的享受。公路两侧宽幅林带里,杨树抽枝,槐树吐绿。广袤的原野上丛草竞绿,杂草给荒漠铺上了绿色的地毯,一堆堆蒿草拔地而起。如果有幸,还能看见那群悠闲吃草的野马。田里的玉米熟了,葵花托起一个个金色的太阳花……

  山水相依的城北景观园区水清、岸绿、景美、石奇。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有水鸟在嬉戏,水底游鱼在追逐。孤孤单单的树,整齐成行的树,丛丛群群的树,混杂群生的树,这里的树独立特行且错落有致。紫色的苜宿花,怒放的秋菊,还有那些不知名的花在竞相开放。线型的道路、石景、小径,把宛如珍珠般的八县移民文化景区串了起来……

  自治区县域经济观摩团感慨道:“西部大开发和移民开发,把这里的荒漠变成了绿洲,用11年时间孜孜不倦地搞生态建设,造就了绿色红寺堡,圆了20万红寺堡人绿色家园的梦!”

  三棵树坚定拓荒者的绿色信念

  红寺堡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年降水量为200毫米,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重。

  十几年前,这里几近不毛之地。

  刚搬迁至此的移民用“天上无飞鸟,地上砂石跑”来形容开发建设之初的红寺堡的荒凉与冷清。

  恶劣的环境曾让开发者们吃尽苦头。

  刚长出的幼苗被风沙掩埋,开发者们欲哭无泪。一碗饭里含着半碗沙粒,开发者们欲食难咽。

  一位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移民曾抱怨说:“那么大的一个沙滩,没有草,没有树,连个栓牲口的木桩子都找不到。”

  不,红寺堡沙滩有树,且只有三棵。

  绵延起伏的沙丘、经年不断的狂风是红寺堡的主色调,在这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在红寺堡旧城遗址附近,有三棵树坚强地挺立着。也就是这三棵势单力薄的树,让开发者们看到了荒漠中那可贵的一抹绿色,坚定了开发者们心中荒漠变绿洲的信念。

  这个信念的基本点是:自己的新家园能尽快长出层林,抵御风沙的侵袭。

  这不仅是移民们最原始的理想,他们发誓要实现这一理想:“我们的条件很艰苦,所以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要在这里种出一片绿来!”时至今日,红寺堡人还记得当年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

  种出一片绿来――从来没有哪个地方像红寺堡有过这样的迫切需要,这是生存的需要!这是发展的需要!

  在这里种出一片绿

  在这里种出一片绿,是一声号声。

  当第一车苗木经过长途颠簸运到红寺堡时,第一个抢上前去的是一位年仅七旬的老大爷。没有分配具体的栽植任务,也没有人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争先在沙丘上、在石堆中、在坚硬的白浆土里掘开了对绿色的求索和向往。

  在这里种出一片绿,是一张一代代人、一届届领导绘到底的蓝图。

  11年来,植树已成为红寺堡人的义务。每年春暖花开,红寺堡的农户总要在庄园田埂上栽几棵绿化树;每年春秋两季,红寺堡都要组织几万人集中开展以 “拓荒建设生态新区,拼搏再造秀美山川”为主题的大型绿化工程大决战。机关干部职工都挤出一两周时间植树播绿,一把钢锹、一身劳动衣、一套测量工具成为干部职工的三件“宝贝”.

  在这里种出一片绿,是智慧的结晶。

  “活人栽死树”、“年年栽树不见树”最为红寺堡人切齿。为了探索造林绿化与生态建设的新机制,红寺堡采取捆绑资金、承包造林的方式确保成活率,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参与红寺堡生态建设,缓解资金压力。对苗木的采购、林带开挖、林木栽植、管护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确保资金到位、人员到位、任务落实到位、技术要求实施到位,确保了红寺堡生态建设“三年迈大步、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变样”目标如期实现。

  在这里种出一片绿,是个大局意识。

  由于片面追求牲畜量的增长、粗放的自然放牧方式、只利用不建设超载放牧,导致红寺堡草场严重退化沙化。2003年,全面封山禁牧政策实施后,红寺堡人识大体顾大局,结束了千万年来传统的放牧历史,28.36万只羊和2.18万头牛全部舍饲圈养。自此,红寺堡60万亩草原围栏休养生息,5万亩严重退化沙化草原被补播改良,封育治理区植被恢复面积达到了90%以上,土地沙化治理率达到40%.流动的沙丘被牢牢锁住,亮白的明沙被丛丛新绿覆盖,野马等野生动物在草原上生息繁衍,沙进人退逆转为人进沙退。

  在这里种出一片绿,是一个兑现了的承诺。

  11年来,红寺堡累计投入资金25525.5万元,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绿色通道等大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9.1万亩。

  所有的艰辛与努力终于换来了一片绿。

  目前,红寺堡森林覆盖率达到18.9%,林木保存率达到80%以上,林木绿化率达34%,农田林网化率达到85%,村庄绿化率达到85%,城市公共绿地12.086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31%,绿化覆盖率35%,城区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12.7立方米,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7740公顷,林业总产值达到3300万元。

  这片绿是一幅山水园林画卷。

  如今,红寺堡基本建成以盐兴、滚新、黄同、滚红公路为主宽幅林带大骨架、大屏障,逐步形成了以支斗渠、生产路、条天窄林带为主的小网格,“围城林、围乡林、围村林”建设和居民点绿化同步推进。

  昔日流沙地段已绿树成荫、草色青青,一道道严阵以待的防风林守护着一片片丰收在望的庄稼,绿色已成为了红寺堡的主色调。

  生态是红寺堡立区的根基

  红寺堡区委书记南武征说,生态是红寺堡立区的根基。

  不进行生态建设,拓荒者一切努力都会被风沙吞噬;不进行生态建设,红寺堡就不会有如今绿绕城郭的人居福地;不进行生态建设,就不会有如今的红了枣子、熟了葡萄的田园美景;不进行生态建设,不会创造出荒漠变绿洲、穷汉成富翁的神话奇迹。

  开发红寺堡的战略根本上就是为了生态建设。

  让我们再次温习一个11年前的概念――宁夏移民搬迁扶贫工程:把黄河水用工程措施抽取到有大量可耕荒地资源的项目区,用资源移民的办法把那些深受干旱之苦,在当地难以生存的人口迁移到项目区,通过水、土地资源的有效结合和农业的综合开发来发展经济,摆脱贫困。

  细细咀嚼这个概念,会品出概念其实就是围绕着“生态”二字进行阐述,移民搬迁是为了迁出地与迁入地生态建设的双赢,因此红寺堡的移民有一个个性名称――生态移民。

  自全面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红寺堡按照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移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思路,在红寺堡建设了新圈等5个生态移民搬迁点,搬迁安置宁南山区六盘山、挂马沟、月亮山、南华山、罗山等生态治理区17059户72145人。

  如今,生态移民老家的破旧庄园已是满目翠绿,新家园渠水潺潺,树绿花红。

  红寺堡的移民工作有一个雷打不动的硬任务:迁得出,稳得住,富得快。当移民搬迁结束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红寺堡则更多地追求如何“富得快”.经过苦苦探索,红寺堡区委、政府把战略的眼光盯在了生态上,提出“3211”发展战略,即发展“30万亩葡萄、20万亩以高酸苹果为主的经果林、10万亩设施农业、10万头黄牛养殖。”

  红寺堡区长徐军说:“‘3211’发展战略是红寺堡生态立区最直接的体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合理规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科学管理,做大生态文章,收获绿色GDP,让红寺堡人撬得‘绿色黄金'.”

  截至目前,红寺堡累计完成葡萄种植11.6万亩,以红枣为主的经果林24.2万亩,设施温棚蔬菜5.45万亩,养殖黄牛6.4万头。

  红寺堡人富于进取精神,不满足生态建设已取得的成果,他们有更高的追求。

  请看新亮点――

  滚红、盐中高速公路两侧2千亩宽幅林带,植树11万株,一条35公里长的绿色长廊在蜿蜒。

  城北景观区是红寺堡区着力打造集生态、节水、现代农业为一体的重点工程,充分利用荒山荒地,依山造势,挖池筑山,蓄水绿化,高位补灌,引水活城。工程由蓄水和绿化工程两部分组成,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近亿元。滚红、盐中高速公路两侧,滚红连接线及城北景观区绿化工程植树近55万株,绿化7200亩,配置色块及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在绿水青山的掩映下,红寺堡的北大门变得异常靓丽,红寺堡的城市品味明显得到提升。青山碧水包围着移民文化园、移民博物馆,园区体现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聚心聚力共创和谐红寺堡的精神元素。

  城南万亩林场一期工程完成投资3819万元,新建防护林1305亩,栽植垂柳、云杉等苗木6万多株,育苗500亩204万株。

  城东设施园区绿化480亩,栽植树木3.11万株。

  在昔日荒滩建起的红寺堡城区,如今是一副“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画卷,自治区级园林城市呼之欲出

  太阳山红寺堡工业园区栽植新疆杨、刺槐9万株,绿化面积903亩,这座生态园区成为投资商收金揽银的黄金宝地。

  新建成谭庄子、石炭沟条田林网550亩,栽植新疆杨5.48万株;新建成红关、向阳等村农田林网1万亩、村庄绿化561亩……一座座如诗如画般的村庄优美着红寺堡这片神奇的土地。

  红寺堡,这位发展者行色匆匆,因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赶。

  他扛着“生态立区”的战略大旗,以经营生态的理念谋划着如何实现“生态建设、发展经果林、农民增收”的目标,实施“绿色通道工程”、“生态乡、村、户创建工程”,加快“3211”产业扩规提质增效,努力把红寺堡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县(区)”、“宁夏干旱带上的酿酒葡萄之乡”、“宁夏重要的红枣基地”,打响“绿色红寺堡”品牌。

  20万干部群众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务实苦干、开拓创新”的红寺堡精神和“十百千”精神,做好“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三篇文章,奋力打造吴忠新的经济增长极、宁夏的崛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