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三个台阶”:陕西将全面迈向小康
时间:2010/7/23 9:09:46    作者:记者 沙莎 实习生 黄博洋 袁琲    来源:陕西日报

    加快开发步伐实现富民强省之一:

  7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召开。全会认真学习贯 彻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西部大开发10年陕西取得 的成就和经验,全面部署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确保今后10年, 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再上三个大 台阶。省委书记赵乐际指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加大大开发步伐,再 保持5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快速增长,是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 期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行动。

  十年“三个台阶”:陕西将全面迈向小康

  2010年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 作会议。关于下一个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在胡锦涛总书记的 讲话里形象地概括为“上三个台阶”,即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 个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台阶。

  10年前,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一个“大”字,在西部12省区这 片占据中国半壁江山的广袤国土上,激起了多少人对富裕和幸福的渴 望。时至今日,当百年战略工程破题之时,西部10年的骄傲、10年的 挑战以及10年的困惑,成为未来十年大开发的借鉴。在第二个10年, 党中央提出的三大台阶,无疑是对西部现实问题冷静思考后,做出的 重大战略部署。

  未来10年,陕西将以怎样的姿态发展?刚刚履新陕西省代省长赵正 永说:“我们仍然要发挥好桥头堡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中勇立潮头”。

  第一个台阶:经济陕西 力抓发展方式的转变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回顾西部大开发10年带给陕西的巨变时, 省委书记赵乐际满怀喜悦地说出这样一组数据:

  全省生产总值从1592亿元增加到8171亿元,翻了两番多,年均增 长12.9%;财政收入从172亿元增加到1391亿元,增长7倍;人均生产 总值达到3182美元,进入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成绩属于过去,陕西将要面临的是未来10年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陕西,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客观的经济结构性矛盾与粗放增长 方式,使得能源大省更易遭受“后危机时代的威胁”。而“低碳经济 的吁求”,无法回避的国际国内形势,让我们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

  陕西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赵乐际书记的讲话显 示了省委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态度,他说:“加快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是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针。要坚持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创新,在经济较快发展中 调结构、转方式,在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中促进经济发展。”

  启动消费,抑制投资,这是国家的大势。在西部大开发的下一个 10年,显然不能再过度地依靠投资拉动。未来10年西部经济靠什么发 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显然成为陕西未来10年发展的主旋律。

  除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区域优势形成竞争力也是未来陕西 经济的亮点。在西部大开发新10年战略的基础上,关中-天水经济区 将助力陕西发展。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魏玮说:“关 中-天水经济区纳入国家的规划中,能够使关天经济区内产业得到超 常规的发展,同时关天经济区也给予了陕西一个平台,确定了陕西在 全国战略发展中的地位”。

  在7月21日省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上,陕西提出了在新一轮西部大 开发中的主要任务是,从初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到基本形成现代 产业体系,其中,5年后服务业的发展超过工业增长速度,占全省经济 总量的40%以上。

  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说,今后十年,陕西省发展的总体目标按两 个阶段规划,2015年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左右, 人均生产总值赶上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经济总 量进入全国中等偏上行列。

  第二个台阶:民生陕西 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

  从“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到“更 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 从“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到“必须坚持把保障 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们注意到,在胡 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民生”被反复提及。

  “除了依然把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开发的核心战略, 此轮西部大开发提出体现民生主题,时机是恰当的,战略条件是具备 的,同时也符合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杰说,这也是西部大开发不可回避的 发展阶段。

  在陕西,“民生”也是政府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关键词。刚刚闭 幕的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对于“保民生”省委书记赵乐际作出了 这样的解读:“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坚持以民为本,以群 众为本,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问题,努力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 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众所周知,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第一个区域规划战略,在十年前提 出时把工作的起点放在了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这在当时的经 济和社会条件下是科学合理的。

  但是,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不断扩 大。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说:“目前我省城乡 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8 元,相当于全国水平的81.4%,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相当于全国 平均水平的65.9%。”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永秀说:“未来10年陕西城乡居民 的收入要提高,这是保民生的前提,也是保增长的前提。老百姓收入 不高自然消费能力不强。消费解构上应该有一个改善,以粮食为主的 消费结构向以水果蔬菜为主的消费结构转移。”

  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刘强说:“民生的钱花得值、也应该花好。 陕西将继续加大投入,把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力争一批民生项目提前实现全省或区域全覆盖,让更多百姓在民 生工程的阵阵暖意中幸福生活。”

  人们注意到,新的西部大开发十年方略有关改善民生的措施力度 很大,包括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地区间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 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 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

  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说:“我省实施的民生八大工程收到了很好 的效果,还要继续推进。在此基础上,重点要抓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共享医改成果,看病不再难、不 再贵,要使保障体系惠及城乡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弱势家庭和残疾人 员。同时,要积极推进教育均等化,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工作。”

  对于陕西,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推动的新 一轮西部大开发,其成效不仅体现在GDP数字的增长,更体现在每个老 百姓的笑脸上。

  第三个台阶:生态陕西 用好资源保护好环境

  说到西部大开发对陕西的影响,不得不提及一个标志性的惠民政 策——退耕还林(还草)。1999年,党中央发出西部大开发伟大号召, 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当时的陕北农民,祖祖辈辈开山种地,广种薄收,尝尽了生活的 艰辛。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后,当地农民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对口粮的 担心到特色产业的兴起,在一番思想的阵痛之后,逐渐改变了传统耕 种习惯,实现了生产方式从以粮为主向特色主导产业的转变。2008年, 延安经济林果发展到345万亩,人均2亩以上,其中苹果发展到240万亩。 农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3551元。

  退耕还林政策使农民有了“票子”,也使政府有了“被子”。十 年后,陕西省共完成造林6236万亩,成为全国退耕面积最大的省份。

  可见生态工程推动着民生工程,在环境的改变中老百姓体会着生 活的幸福。

  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说:“西部大开发就是要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对于生态陕西,陕西人这样骄傲地描述着:三秦大地天在变蓝, 山在变绿,水在变清,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陕西正在变为现实,全省主 色调已由“黄”变“绿”。截至2009年10月底,全省累计造林6834.5 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449.5万亩,位居全国第一。

  陕西是能源大省,如何发挥好资源优势又不损害环境,赵正永代 省长举了这样的例子:“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到榆林视察的时候特别强 调珍惜资源,深度转化。所以榆林的发展就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边 开发边发展边治理,要求生态保护与发展同步做到可持续。我们要求 建一片工厂必须要绿化一片土地,在工厂征地的同时,规划了绿化土 地的征用。”

  何发理这样阐释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关天经济区的建立, 西安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而渭河将成为西安的城中河。一条清澈靓 丽的河流才能与西安相称。渭河的治理对提高西安的吸引力,增强对 外开放能力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十年后,陕西真正迈上这三个台阶,意味着生产总值再翻一番, 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等偏上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公共 服务能力在西部领先,建成西部强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