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共中央外宣办在北京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11位中共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新华社记者高学余摄
新华网北京6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
在中共庆祝建党89周年的前一天,中共中央11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首次在北京集体亮相,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郑重向外界展示中共推动党务公开、透明的决心。
11名新闻发言人分别来自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台办、中央外宣办、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其中2名为女性。他们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纪最大的58岁,最小的45岁。
“中共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的集体亮相,实际上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开明、开放的姿态,也体现了已有89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愈发自信与成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
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表示,设立新闻发言人、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是推进党务公开、加强党内民主的一项重要举措,此次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对于地方各级党委借鉴效仿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叶笃初注意到,此次公布的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在所在部门的职级较高”,且“长期从事相关领域工作,资历较深,经验丰富”.
“这表明中共中央是很诚恳、坦然、郑重、负责地来推动这项工作,而不是敷衍、应付媒体、做表面文章。”他说,新闻发言人的级别高,决定了其讲话的权威性,而熟悉相关领域工作,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发布信息。
“推进党务公开”是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去年底,中央外宣办主任王晨表示,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将是2010年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是新闻发布工作的亮点。
尹韵公认为,由于中国政治体制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政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执政行为,这就决定了在党内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开展党务公开“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名单 6月30日,中共中央外宣办在北京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11位中共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新华社记者高学余摄
“新闻发言人是一种较为直接而有效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老百姓更直接地了解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行为,在”上情下达“的同时,百姓也能够通过新闻发言人更有目的、有秩序地反映信息,使”下情上达“的渠道更为通畅。”尹韵公说。
敏锐的记者观察到,11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只是中共中央在建党89周年前夕推出的密集动作之一。
6月28日,中央组织部举行记者会发布最新的党内重要统计数据。29日,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接受中外记者提问,介绍中央党校干部培训和理论研究工作的进展等情况。
30日下午,中央党校和中央外宣办还首次联合邀请中外记者走进中央党校,通过参观校园、观摩党课、与教师和学员交流等方式,向外界揭开这一培训党内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的神秘“面纱”.
事实上,近年来,中共党务公开就一直不断出现新气象。执掌反腐大权的中纪委在所有中共中央党务部门中首次敞开大门,邀请海外记者走进办公地参观;中宣部历史上首次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作为中共党内最权威文献机构的中央文献研究室,首次开通官方网站;中组部首次在部机关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汶川地震后抗震救灾特殊党费使用情况……
“党务公开接受民众监督,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其现实效果就是加强党和人民之间的沟通,增强社会凝聚力,”叶笃初说,“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越是得到监督,党就愈健康,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愈增进。”
但他同时提出,推进党务公开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包括新闻发布制度在内的各种举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新设立的新闻发言人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锤炼。
尹韵公建议,中共的新闻发布制度应尽量定期化、机制化,除允许记者参加外,可以吸收社会各界的人士广泛参与,让新闻发布会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互动的平台。
在30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央外宣办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表示,外宣办今后还将组织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党内不同部门的领导或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及公众见面。
“中共展现公开透明的姿态,是一种推进。”长期关注中国事务的新加坡联合早报北京首席特派员韩咏红在记者见面会上获得了一次提问机会,虽然她还有很多问题没来得及问,但她相信,“下次还会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