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委书记汪洋的关心和鼓励下,连南瑶族贫困学子邓担布十经过培训后,在广州成为一名汽车维修师,走上脱贫之路。图为他给汪书记送上瑶族手工艺品表示感谢。王辉摄
“知识改变命运”,智力扶贫的支教老师对落后山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李细华摄
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推进当地产业化扶贫的发展。李细华摄
只有积极探索技能培训的扶贫之路,让贫困农户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培养致富能力,才能为稳定脱贫、持续奔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现状,清远免费培训贫困户,让贫困农户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培养致富能力,探索出了劳务输出的“促动模式”。
清远创新培训模式,全面实行了“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村联合”,送教进厂、送教进村,分类分层开展“订单式”的有针对性的扶贫技能培训。
去年清远市扶贫技能培训共投入财政资金1636万元,完成各类劳动力培训7万人次,新增转移劳动力11.4万人,其中近2万名农村贫困劳动力接受培训后成功就业。
以往,扶贫开发工作往往只注重给予资金和物资,如帮助贫困地区改造学校危房,修筑桥梁道路和改水工程,资助农户种果、养猪等。不可否认这些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贫困山区人们文化水平低,没有技术,种养也大多只停留在提供“原材料”阶段,效益低下;外出务工也仅能做普通杂工,收入微薄,好多人进厂后不久也会辞工返乡。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这意味着,给予经济帮助,授人以鱼,无法根本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难题;只有授人以渔,让贫困户们掌握过硬的谋生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才是长久之计。
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现状,清远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转移”战略,通过劳务输出,免费培训贫困户,提高劳动技能,增加收入,探索出了劳务输出的“促动模式”。
一技之长改变人生
“现在小布十在广州一家汽修厂搞汽修,底薪加提成大概有2000多元的工资,扣除伙食费后,还有1800元左右。”6月12日,记者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大古坳村采访时,在家带孩子的小布十的堂嫂唐打米六妹高兴地告诉记者,“他每月都会给叔叔汇500元到600元。”
小布十的全名是邓担布十,是个因省委书记关怀和一技之长而改变命运的贫困瑶族少年。
小布十所在的大古坳村是连南县大坪镇西南部的一个小山寨,海拔高达800多米,辖7个村民小组380户1345人,是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他身世凄苦,父母因病相继于1995年和1997年去世,自幼由叔叔邓白芒公养大。
虽然人长得挺机灵的,可因为叔叔家里穷,小布十小学一毕业就出外打工了。他曾在广州一个手袋厂打工,和到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一家汽车修理厂干活。“一天干8小时,一个月400多元。”唐打米六妹算了账,一年根本挣不了多少钱。
200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像往年一样到贫困山区看望贫困户,再次来到了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古坳村贫困户邓白芒公家,也见到了回家过年的小布十。
就是这一次,汪洋告诉他,工资低是因为没有技术,“掌握了技术,你一个月就能挣一千多元、甚至两三千元”,并动员小布十去参加政府免费提供的职业技术培训。
汪洋还勉励他说,山区要致富,要靠年轻一代。老年人外出务工没体力、没技术,也许就只能在大山里生活了,但年轻一代要学好技术,出去“闯”,将来挣了钱,能赡养老人,并促进山区脱贫。
在汪洋书记的鼓励下,从2009年2月开始,小布十在清远高级技工学校接受了一个学期的汽车维修技术培训。虽然原本就有汽车拆装与维修方面的底子,但小布十小学毕业后就辍学打工,文化水平较低。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学校专门给邓担布十配备了“一对一”的指导老师,手把手地对他进行技能培训和理论教育。
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后,小布十开始在连南一家汽车维修厂实习,实习工资从接受技能培训前的每月400元上涨到了800元,比起当散工的工资翻了一倍。这个工资水平在连南也算是中上等。小布十不但可以自己解决吃住问题,每月还能给家里寄两三百元,真正开始带领全家人脱贫致富。
更让他自信的是在技校学到了技能。“汽车出了毛病我都能对付,不像以前只能给人打下手当小工。”2009年9月,小布十进入广州华胜奔驰宝马奥迪专修连锁店,开始他的珠三角闯荡之旅。现在,小布十的工资已经达到了2000多元。
在小布十家采访时,堂嫂唐打米六妹还告诉记者,小布十因技术而改变命运的榜样,给了他们很大的影响和启发,她的丈夫邓白芒三也在清远高级技工学校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电焊技术,“现在等着拿毕业证书。”唐打米六妹说,邓白芒三以前在一家弹簧厂上班,一个月工资才800元,“现在出去的话,大概每个月的工资有2000元。”
唐打米六妹坦言,自己刚开始出去打工就进了一家玩具厂,连续干了2年,每个月工资才500元,后来到一些地方做服务员,每月也才600元,“最多一年也仅仅给家里寄了1500元钱。”她表示,等孩子长大了,“也打算去学习技术,想学电脑方面的专业。”
汪洋书记强调,要群策群力,推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技能培训扶贫之路,让贫困农户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培养致富能力,为稳定脱贫、持续奔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双转移”战略的大背景下,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在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浪潮中,清远有成百上千的“邓担布十”正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他们家庭的命运。他们无不得益于清远实施的“智力扶贫”。
“要扶贫须先扶智”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要根本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难题,只有让贫困户掌握过硬的谋生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现状,清远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转移”战略,通过劳务输出,免费培训贫困户,让贫困农户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培养致富能力,为稳定脱贫、持续奔康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探索出了劳务输出的“促动模式”,这也是清远特色的“智力扶贫”。
早在2008年,清远市扶贫办就根据该市出台的《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制定了《清远市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对全市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劳动技能,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加快脱贫奔康步伐。
记者了解到,此番免费培训的目标任务是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为重点,提高农村贫困农民综合素质,从2008年至2012年用5年的时间,对清远市16—60岁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地创业的40830人进行全面免费培训,使他们每人掌握一至两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达到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培训的内容围绕大力实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八个五”工程,突出抓好优势产业发展,优质家禽、水果、有机稻、蔬菜、奶牛的“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名优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的“四大基地”等为重点的农村实用技术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
为保障资金充足,清远市财政从2008年起至2012年,每年安排200万元扶贫培训资金,专项用于农村贫困劳动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种养户进行带项目技能培训。此外,农村贫困劳动力参加农业实用技能培训还将获得每人次200元的补助金。
有了政策层面的大力引导和支持,清远着力完善构建了劳动保障部门牵头负责,人事、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团体共同参与,以技工院校为主阵地,市高级技校为龙头,培训机构互相配合的立体式技能培训网络。同时,按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认定办法,在2008年12家定点培训机构的基础上,新认定8家教育部门培训机构,统筹全市培训资源,筹建市公共职教实训中心,搭建统一规划,公平竞争,共同参与的职教培训平台,夯实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基础。
做好了培训阶段的工作,清远还全力以赴做好就业服务。首先,加大与村镇联合组织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动员返乡农民工“今日返乡学技能,明日进城再就业”。其次,加大职业介绍力度,积极开展就业援助。调整招聘会场次,积极开展“南粤春暖行动”。
清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完善健全城乡一体、信息共享的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采用技能培训一批、现场招聘一批、职业介绍一批、优惠扶助一批、转移输出一批“五个一批”做法,去年清远全市共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各类现场招聘会758场,各类网络招聘会198场,组织8927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16.49万个,进场求职人员21.66万人次,发布招聘信息28.8万条,达成就业意向16.7万人,成功实现就业10.4万人,有效服务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
数据显示,2009年,清远共转移劳动力就业11.36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5.7万人,通过初级职业资格鉴定合格5.6万人。2010年1到5月份,全市共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7万人,新增转移就业人数4.9万人,其中就地就近就业3万人,转移到佛山等珠三角地区就业1.9万人。
“订单式”扶贫培训之路
阳山县的农民工刘千里,在参加培训前只是工厂里的一名普工,月薪为1000元左右,但是在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经过三个月的技能培训,取得了初级技工证后,目前已是一家公司的机电维修组组长,月平均收入达到2500元。
刘千里是清远市开展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以来的千千万万的受益者之一。
近年来,清远按照“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管理人性化”发展思路,立足清远传统产业,着力扶持与该市产业转移升级紧密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培训项目,打造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培训质量高、就业率高、技能人才成才率高、经济效益高的优势培训项目,大力加强培训力量,创新培训模式,全面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村联合”,送教进厂、送教进村,分类分层开展“订单式”针对性技能培训。
一是深入实施校校联合培训。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主阵地的作用,整合技工学校教学设备和师资,互相配合,各展所长,构建“校—校”培训网络,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业余时间,组织学校周边企业、街道、村镇等符合培训条件的待业青年进行技能培训。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培训。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和企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培训,构建“校—企”培训网络,送教进厂,对企业新招员工按企方要求进行相关工种的岗前培训。培训单位根据企业需求与企业一起制定培训计划,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优势,强化实操训练,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同时把招生、招工结合起来,做到学员结业与就业同步。目前,参与“校—企”培训网络的企业已有468家,职业院校20所。校企合作的培训模式普遍受到学员和企业的欢迎。
三是深入开展校村联合培训。结合清远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主动送教下乡,以“十百千万”驻村干部为联系纽带,组织开展农村青年实用技能培训,构建“校—村”培训网络,根据劳动力的培训需求,直接把课堂搬进镇、村,上门培训。如清远市劳动保障系统党支部挂扶的英德市和佛冈县部分镇政府与村委会联合,在驻村干部的协助下,结合当地盛产的甘蔗、果蔬等农作物对外营销存在困难的情况,与英德市横石水镇新星村和佛冈县高岗镇联合举办营销培训班,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是积极开展技工院校与行业联合培训。与行业合作建立起“行业培训网络”,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一个创新形式。清远市劳动保障部门先后与交通、电力、保安公司等400多家用人单位及行业协会进行合作,送训上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相关行业从业青年的岗前技能订单培训。通过分类分层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劳动者素质技能,促进了稳定转移就业。如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与清新县旅游行业联合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培训协议,开设旅游服务相关项目培训,实行培训、鉴定、发证、就业一条龙服务,为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旅游品牌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了解到,通过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劳动力培训基地(清远高级技工学校)、省扶贫培训基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各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载体,对全市贫困劳动力开展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清远每年输出劳动力10万人以上,其中贫困人口1万以上。去年该市扶贫技能培训共投入财政资金1636万元,完成各类劳动力培训7万人次,全市新增转移劳动力11.4万人,其中近2万名农村贫困劳动力接受培训成功就业。
记者手记
扶贫培训不能“一培了之”
“输出一人,脱贫一户”,这是很多地方在开展培训扶贫时的初衷。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确实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比如连南大坪镇大古坳村邓担布十,他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培训,工资就由培训之前的400多元提高到2000多元。并且有了小布十的示范带动作用,他的堂哥也已经参加了免费培训,堂嫂也打算去。可以说,只要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邓担布十及其家人脱贫致富已经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但是,现在的培训扶贫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绝不可忽视。记者在采访中,一位从事扶贫工作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笔账:对于大多数参与培训的人来说,他们的工资也的确能从当初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左右,实现翻番。但是实际情况是,伙食费扣几百元、住房费扣百十块,再加上七七八八的各个厂自行扣除的费用,还有自己的各类开销,所剩也就几百元。而更主要的是,所谓的工资1500元,里面的大头是加班所得,并且加班时间每天一般不会少于4小时。这样一来,真正的收入其实还是非常少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的人往往会选择离厂。这样一来,尽管输出了一人,但也脱贫不了一户。
这就是说,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服务非常重要,而不是培训完就万事大吉。为此,上述负责人建议说,要真正做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就不能“一培了之”,有关部门应该和被培训人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随时跟踪掌握其情况,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及时介入解决,比如常见的欠薪问题;如果所学与所用并不“对口”,可以进行“回炉”再造;甚至,被培训人进入社会后,如果发现有心理方面问题,有关部门也要及时给予疏导。等等。
培训扶贫是扶贫开发“双到”工资的创举,但是也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不能只看培训人数的多少,而要切实让参与培训者快脱贫、真脱贫、稳脱贫。所以,培训的“售后服务”非常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