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而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虽然研究表明城镇化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对区域交通和环境带来巨大挑战。随着全球越来越多的人迁入城镇,构建可持续、宜居和智能型城市中心至关重要。为此,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管理中心与世界银行学院于2013年9月25日至27日联合举办了“城镇交通可持续发展”远程培训班。
本次专题培训通过实时培训网络连接了上海、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甘肃、陕西、青海、西藏、新疆10个省级远程学习中心以及四川攀枝花、四川凉山、四川广安、四川巴中、四川宜宾、贵州遵义、贵州黔东南、陕西宝鸡、甘肃张掖、甘肃平凉、内蒙赤峰、西藏日喀则、吉林延边13个地州市级远程学习中心,共有约930名学员参加。学员大多来自于西部地区市(县)发改委、建设局、交通局、规划局、住建局、交警支队等部门,其余来自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杨新苗副教授作了题为《城镇交通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专题讲座,分析了城市尺度和交通方式的关系,对比了中国和欧美、日本、韩国在快速公交方面的差距,并以山东枣庄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城市行政区划内快速公交一体化,最后以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和舒尔茨的理论为基础,揭示了毗邻行政区交通的衔接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杨新苗副教授为学员进行讲座
世行首席交通专家方可博士以《基于市场的公共交通规划与系统整合》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提出“公共交通服务也应该和其他服务产品一样,面向市场需求定价”的观点,大致介绍了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公共交通服务的组成,并通过首尔公共交通服务改造的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数据和分析工具对已有公共交通服务进行调整。
方可博士为学员进行讲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张国华副所长围绕《“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协同”的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作了专题讲座,以“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协同”为基础,分析了目前中国新形势下公共交通服务的战略与机遇,总结了以往教训,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积极进行新型技术体系重构”的观点,并讲解了动态规划的方法。
张国华副所长为学员进行讲座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教授做了题为《城镇交通优化设计与实践》的讲座。杨教授从交通设计的概念提出入手,依次讲述了城镇交通优化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作用和意义、理论基础、未来发展方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等内容,并针对许多现实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法。
杨晓光教授为学员进行讲座
世界银行交通专家宗延老师从经济的角度切入,围绕《城镇发展与交通规划和交通投资分析的关键组成部分》进行了的讲座。宗老师首先阐述了交通规划和交通投资分析的方法论及原则,随后重点介绍了可行性研究的程序,土地利用与产业规划,以及交通投资从规划到落地的整个过程。
宗延为学员进行讲座
本次培训反响热烈,学习气氛活跃,各地学员都积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讲座结束后,专家与学员针对各地方的公共交通服务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讨论的问题包括山城公交系统如何设计、票价如何制定、如何看待市民在公共交通上的话语权、贫困地区交通规划的特殊性等。各地参训学员对本次培训的评估反馈显示,本次讲座专家的理论和实际经验都非常丰富,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深入浅出的讲解公共交通相关理论,在讨论过程中,专家也能够针对各地实际需求和公共交通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不仅开拓学员的视野,更强化了实际操作能力。
专家与学员进行现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