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的代价。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但生态脆弱性也较为突出,因此,其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继续以不可逆转的生态系统失衡为代价,而是要逐步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西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帮助西部地区领导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意识,了解相关政策走向与实施方法,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管理中心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14年6月19-20日联合举办“生态环境建设”远程培训讲座,由广西远程学习中心承办。来自广西、甘肃、贵州、四川、陕西、新疆6家省级远程学习中心,四川宜宾、四川攀枝花、四川广元、四川巴中、贵州遵义、贵州黔东南、陕西宝鸡、甘肃张掖、甘肃天水、内蒙呼伦贝尔、内蒙乌兰察布、吉林延边、西藏日喀则13家地州市级远程学习中心共计600名左右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学员大多来自于西部地区市(县)政府、环保局、农业局、国土局、林业局等部门,其余来自相关研究机构、高校等。
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任重围绕《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和《生态保护红线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进行了讲座。在《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讲座中,任院长界定了生态补偿的概念,详细介绍了国外生态补偿的实现方式和目前中国生态补偿政策机制,重点讲解了中国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方式与路径。在《生态保护红线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讲座中,概述了提出生态红线的背景及意义,介绍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生态保护路径,并展望了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趋势。
任重为学员进行讲座
浙江农林大学陈海嵩副教授进行了题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的讲座,揭露了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五大问题,分析了当前环境管理面临的主要矛盾,并给出了“完善考核机制、实现综合决策、促进合理分权、参与全球合作、鼓励公众参与”的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陈海嵩为学员进行讲座
讲座结束后,学员与专家就跨区域补偿主体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互动。本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员纷纷表示课程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有助于提高业务理论和实践水平。
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培训现场